百擎大數據
隨著社會對信息需求量的增加,社會管理者對信息機構以及擴展信息的服務范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;掌握輿情規律,傳播輿情知識,也成為輿情工作者的必備工作。今天,變來總結一下網絡輿情傳播中的4大效應:網絡記憶效應、搭便車效應、逆反效應、陰謀論效應。
NO.1網絡記憶效應
輿情的發展要經過“爆發—發酵—高潮—走低—消解”這一過程,但如果輿情處置不徹底或爛尾,輿情消解這一步便很難達到;互聯網是具有記憶的,當導火索出現時,輿情危機便再次觸發。在一些負面輿情之中,輿情的主體有時會運用傳播規律,等待公眾關注度下降時再做處置,甚至最終放棄處置??此坡斆鲗崉t愚昧,公眾關注度的降低只是因為暫時被其它事物所吸引,而并非忘記,一旦事件再次發酵,涉事主體不管做出何種回應與處置,其公信力也受到損傷。
NO.2搭便車效應
搭便車效應指某一重大輿情事件聚集了大量公眾的注意力,為借機尋求自身問題的解決,與此地域相關的、以往不被關注的隱性問題集中爆發在公眾視野中。其最大的特點是,在輿情事件之中,輿論的焦點發生變化,出現明顯的輿情轉移。搭車事件大多是沉寂卻一直未被發現的“潛輿情”,包括民生問題、爛尾事件、貪腐舉報、重大公眾政策議題等。搭便車效應多發生于重大突發輿情,公眾對事件本身的關注會擴大至地域、現象等宏觀范圍,一些此前不被關注的話題可能因此而成為焦點。
NO.3逆反效應
逆反效應又稱“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”,是一種心理逆反現象。在輿論引導中,如果溝通中一方過分強調自己的意見,或者以強硬方式要求或禁止另一方行為,會刺激對方產生不適、反感的情緒,并通過對抗行為表達。如在一些“刪帖”、“禁言”等強硬處置措施中,會產生明顯的逆反效應。在輿情處置中,一旦涉事機關不能轉換思維,未能站在平等的角度與公眾構建有效的交流機制,或者過分限制某些信息的傳播,就可能激發網民產生逆反心理,令這種效應成為阻礙政府與公眾溝通的難點。
NO.4陰謀論效應
陰謀論效應是指公眾有時會陷入一種認知怪圈,認為某一個強大的團體或組織通過秘密計劃和有意的隱蔽行動,對現實事件進行控制的心理傾向。陰謀論效應下的信息往往缺乏證據,其荒謬的邏輯是很多謠傳的基礎。輿情事件中,由于政府部門在實情和輿情處置中有流程的要求,一些信息不能通報或不能迅速通報,在這種“信息真空期”下,多種類型、立場各異的信息易在輿論場中流傳,一些“陰謀論”也借機泛濫并成為很多謠言的“溫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