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擎大數據
對于“情緒管理”人們應該都不陌生,“情緒管理”是否得當會影響到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的“情商”。其實,在輿情應對時,也需要做好“情緒管理”。輿情的本質是公眾對于某一事件的心理評價,輿情應對便是做好對公眾情緒的疏導以及溝通,通過信息及時公開來緩解公眾不安的焦慮情緒。
對輿情的“情緒管理”而言,首要的便是把握好公眾的四種心理,從而找到應對的法則。
1、從眾心理
準則:不被公眾帶“節奏”,把握直接相關者的聲音
在大多數的公共輿情事件之中,事件在開始初期是多樣性與多向性的關注方向。但在主流媒體或大大V等自媒體的帶動,會逐漸形成相同的關注點與情緒走向。許多網民易被“帶節奏”,當公眾事件發生時,質疑、憤怒等負面情緒占據主導時,情況會愈發明顯。
在輿情事件中,大多數網民只是作為旁觀者,并不會關注整件事件的發展與過程,只是被其中某個事件片段所吸引刺激,在片段被傳播放大當然過程中,會夾雜轉發者的個人情緒,形成碎片情節與指向性情緒的同步放大。
在輿情事件之中,會有少數不同的聲音,容易被公眾所忽略,這部分聲音在得不到支持或被反駁的情況下,聲音越來越低。因此,在面對輿情事件時,需要細致劃分,將直接的利益和受損群體的想法和情緒要剝離出。
2、“下一個受害者”心理
準則:做好溝通、疏導工作
輿情事件在涉及“弱者受害、地域歧視、校園案件”等時,輿論會快速發酵升溫。尤其在公公安全事件之中,大多數網民的關注心理是震驚在突發危機帶來的傷害之中,對受害者表示同情,并且會產生“如果此種情況發生在我身上會怎樣”的擔憂。
在有了“下一個受害者”的心理之下,網民便更加希望此類事件得到重視,并且能夠完全解決,處理相關負責人。
網民此種心理表現形式,會通過轉評等方式,讓輿情事件升溫。輿情工作者在感受到事件之中的網民情緒之后,需要做好的便是“如何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”的溝通與疏導工作,安撫民眾的心情。
3、鄰避效應
準則:立于客觀角度,避免情緒“對立”
在涉及教育、醫療、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問題時,感覺相關利益受損的民眾會采取網上發聲維權的方式。
在此類輿情事件之中,網絡維權會伴有一定程度的極端化傾向,并把個體發聲與相關機構部門對立起來,貼上弱者被欺負的標簽。這類事件,對于旁觀的網民而言,是很難用標準來衡量的。
在應對此類輿情事件時,一方面要努力讓相關的受益者發聲,體現出群眾的心聲;另一方面,可讓相關專家或是權威媒體介入,從專業與客觀的角度,類向公眾說出其政策的必要性。
4、“規則輕視”心理
準則:引導理性對話,正確表達
互聯網具有公開性與自由度,網民傾向于在互聯網上發表言論,但對其規則的遵守卻低于現實生活。甚至,一些網民在網絡上造謠、傳謠,做出不負責任的表達。事實上,網絡不是法外之地。對于網民的一些“出格”舉動,主責部門要有清楚的底線,在尊重網民表達的權利之時,也需要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及時處理,這樣才能夠讓網絡空間更有秩序。
在輿情應對時,相關輿情負責部門,要有自我準則,做好”情緒管理“,不因公眾的情緒化評論而自己出現情況波動,凡事三思后行。